两个“争渡”有何韵味?
“误入藕花深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误入”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互呼应,正好显示出主人公游赏时的忘情心态。 两个“争渡”有何韵味?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
“误入藕花深处”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误入”与前面的“不知归路”相互呼应,正好显示出主人公游赏时的忘情心态。 两个“争渡”有何韵味?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
“常记”“日暮”“溪亭”告诉了我们什么?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有人把“争渡”的“争”字改作“怎”字,你认为是否能改?为什么? 不能改。这里“争”字有“抢着”“争着”的意思,如果是“怎渡”,下面的词意就衔接不上;必须是“抢渡”,才会“惊起一滩鸥鹭”。
既然是“沉醉不知归路,”又怎么能“兴尽晚回舟”呢?这两句是否矛盾?根据文意回答。 不矛盾。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女词人这里写“尽兴”,意思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又何必考虑归路如何呢?所以“兴尽晚回舟”和“不知归路”不矛盾。
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分析一下这首词。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宜人,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令人流连忘返。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