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古诗词篇章结构作用赏析

篇章结构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 赏析
开门见山 开头就进入正题,揭示主题或全篇主要内容。有时垫下全文基调。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首句概括写数十年客居他乡的事实,有自伤“老大”之情,  下联儿童的淡淡一问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作用】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王勃《山中》)最后两句写山上所望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卒章显志 诗人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心志。
 

 

 

照应

 

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作用】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使作品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种类】首尾照应,开头与结尾的照应;扣题照应,围绕主题反复照应;伏笔照应,先设伏笔,后予交代的照应。

陆游《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此诗共分两阕,下阕照应上阕。“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苍州”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了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析】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线索

线索有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等。

【作用】有利于理顺内容,掌握其结构,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析】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之感。
 

 

过渡

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

【作用】“承上启下”,这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结构上的,另一层是内容上的。结构上就是对整体的把握,增加条理和文章的语言的流畅性。内容上就是对上面篇幅的总结和对下面篇幅的开头总起作用。

(朱淑真)《秋夜》“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析】一个“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凄凉——这似乎不是考“诗歌结构”。但我们要回答第二问,就必须注意到:正是由“凉”这个字,诗人将笔触从“床上之月”巧妙自然地过渡到“梧桐缺处”的“天上之月”,让“梧桐”、“月影”  进入画面与“凉床”组合,共同渲染愁情,从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详略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作用】突出重点;主次分明;点面结合;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析】此诗以今比昔而有盛衰之感,在内容上是以写今为主,在形式上却以描写过去为主,为上三下一结构。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二十评此诗云:“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由于诗人在上三句是一气而下,将过去的繁荣,美好,热闹,欢乐竭力渲染,写足写透,所以第四句的转折才格外冷峻有力,使人见到无论怎样兴盛繁华,最后都免不了衰亡的命运。
 

 

铺垫

铺垫是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高潮到来前作气氛酝酿。

【作用】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

“东边一颗柳树,西边一颗柳树,南边一颗柳树,北边一颗柳树,纵然碧绦千万缕,哪能绾得行人住? ”【析】这是明朝徐渭《题柳亭送别图》一诗,诗作先是层层铺垫,蓄势待发,而后破势而出。
 

伏笔

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

【作用】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新醅酒,小火炉”,凡俗的事物,在他的笔下,生动温暖,回味无穷。最妙的,是晚来天欲雪,为这首诗,打下了一个很大的伏笔,押韵在能否饮上一杯?在这里,诗人巧妙地直点主题。
 

 

总分

 

总分关系就是构段方式中的一种,是指自然段中有一句话上对全段内容的总结说明,其它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总分关系构成的自然段,在形式上可以是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是先分说,再总说;还可以是先总说、再分说,最后小结。 (王维)《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析】首两句扣“野望”,展现的是远景,意境开阔纯净;而颔联则是由远及近,颈联再由近及远——仍然扣住“野望”,更细腻地营造开阔纯净的意境。因此这二联与首联是“总分”关系。颔、颈二联,有远近变化,有色彩,有亮度,清幽秀丽。
 

重章叠句

 

 

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析】上片写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础知识 » 古诗词篇章结构作用赏析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