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 | ||||||
概念 | 说明 | 作用 | 示例 | 赏析 | ||
记叙 |
叙述就是记述事情发展的过程和人物的经历。往往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果几方面。叙述要求清楚明白,通顺流畅,有主有次,详略得当,富于变化。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用叙述的方式写出作者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生凉的秋天,与夫君离别后,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外出乘舟解忧的情形。“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孟浩然《过古人庄》), | ||||
描写 |
视 | 主要指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视觉、听觉(千里莺啼绿映红),嗅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味觉(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 | |||
听 |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 |||||
味 |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 |||||
嗅 |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 |||||
触 | “已讶衾枕冷,忽见窗户明。” | |||||
俯仰 |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作用】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
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 ||||
远近 |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 |||||
动静 | 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 | 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 ||||
白描 |
白描就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画面。 |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望江南))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span=””> | ||||
细节 |
塑造人物形象,多着重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等细节。
【作用】从而使人物形象丰满、鲜明、生动。 |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最后一句 “敲”,一个“落”,传神地刻画出诗人看似悠闲,实则因久等不至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 ||||
点面 | “点”的详细描写和“面”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的有机结合。【作用】“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 朱敦儒的《好事近》:“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全诗点面结合,表达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 ||||
正
面 |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
即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周围的事物进行描写。【作用】使主要描写对象更鲜明,更突出;使感情抒发更加充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 ||||
侧
面 |
||||||
议论 |
议论就是对人和事物进行评价的、论说,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观点、见解的一种表达方式。 |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诗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 ||||
抒情 |
直接抒情 | 诗人在诗歌中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坦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的一种文章笔法。又叫直抒胸臆。 |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 |||
间接抒情 |
借景抒情
|
以哀写哀 |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借碧蓝的天空和茫茫的江水,抒发了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情谊。 | |||
以乐衬哀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
以乐衬乐 |
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到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的感情。 | |||||
以哀衬乐 |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析】前两句写悲凉孤寂的边塞风景,衬托出戍边战士杀敌报国的信念。 | |||||
寓情于景 | 指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写景中融入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 ||||
融情于景 | ||||||
托物言志
|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 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 ||||
托物寓理 |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托物寓理。 | |||||
咏史抒怀 |
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 《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别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析】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六朝兴亡人事变迁感叹,以及对国势衰微的感慨。借古讽今,希望统治者吸取教训。 |
古诗词表达方式作用赏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础知识 » 古诗词表达方式作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