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 | |||
概念 | 说明 | 作用 | 示例赏析 |
比喻 |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作用】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表达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 |
比拟 |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作用】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灵性,给人以亲切之感;使所描绘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 | 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把海棠写成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把思乡之请转移给水,偏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言有尽而意无穷。 | |
设问 | 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以设问作结,以实写虚,一问一答,将一腔愁思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 |
借代 |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分为部分代全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身等。【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如梦令》中用“绿”和“红”分别代“叶”与“花”,写出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烘托了诗人的伤感情怀。 |
|
反问 |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激发思考。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使用反问句式表达了词人旷达的情怀 |
|
夸张 |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 岳飞《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并不是真的吃敌人的肉来充饥,喝敌人的血来解渴,是用夸张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发誓消灭入侵者的豪情。 | |
对偶 |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作用】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
①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例如: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②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例如: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③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例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
|
排比 | 排比是一种利用三句或三句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
【作用】加强语势的效果。 |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周德清《浔阳即景》这里作者使用四个一样句式的排比句来描写浔阳的景色,用排比从各个角度描述让我们可以更加完整的感受到这种美景。 | |
双关 | 分谐音双关和弦外之音两种。
表达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 |
王之涣《凉州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既指春天的风,更指皇帝的恩惠。 | |
顶真 | 顶真,又称联珠、蝉联、连环。就是上句结尾的词语作下句的开头,或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的语句、片断、章节首尾顶接,蝉联而下的修辞手法。
【作用】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贯通语气,突出事物之间的环环相扣。 |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黑云压城城欲摧。(李贺) 月光如水水如天。(赵嘏) 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选自《木兰诗》 |
|
反复 | 指某些词句多次出现。达到强调事件,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效果。 |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陆游《钗头凤》) | |
叠字 | 一是形象性。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叠音词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营造了凄凉氛围。 | |
二是确切性。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秋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风声;用叠词摹色的例子也不少。如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暮江吟》),用“瑟瑟”形容江水的颜色好像碧玉一般。 | ||
三是音乐性。使诗的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 还有用叠字来描绘音乐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 ||
列锦 | 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作用】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 |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析】“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 |
移情
|
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
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人没有说怎样惜别,却把这种感情转移到蜡烛身上,蜡烛无情,尚且替人垂泪,何况人乎?《扬州慢》也有“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之句,乔木尚且厌恶战争,何况扬州百姓呢? | |
通感
|
是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一种感觉写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手法。
|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郎士元《听邻家吹笙》)首句“隔彩霞”渲染了奏乐的环境,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第四句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以上两句用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别具一格。 | |
互文 | 指诗文相邻的句子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作用】渲染诗歌的气氛,使诗句整齐、对仗。①单句互文:“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意指“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②对句互文:“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辞》)意指“当窗、对镜理云鬓帖花黄”。③隔句互文:“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旬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 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④排句互文:《木兰辞》中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就是排句互文。 |
古诗词修辞手法作用赏析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础知识 » 古诗词修辞手法作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