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古诗词表现手法作用赏析

表现手法
概念 说明 作用 示例赏析
 

 

虚实

“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具体捉摸到的部分;“虚”则是指诗词中表现的存在于人的思想意识之中的部分。【作用】虚实相映,激发联想与想象,丰富内容,拓展意境,鲜明突出,富于变化。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前三句描写所见之景,是实写;“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是虚写。虚实结合,以天河落地的奇特想象,写出了庐山瀑布的壮丽形象和雄伟气势。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塑造一个典型。【作用】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

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想过程。【作用】创造意境,形象鲜明,拓展内容,深化主旨。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选择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作用】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使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作用】托物引喻,婉转曲折,明朗浅显,耐人寻味,有民歌风格。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这是一首贺婚诗。诗中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果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兴美满的婚姻,表达对女子出嫁的纯真美好的祝愿。
 

 

衬托

正衬指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正衬通常就叫烘托,烘云托月。衬体作主体的陪衬,突出主体。 (1)人烘托人:《陌上桑》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2)物烘托物:“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等以闹衬静。(3)以景物烘托人物:《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而悲伤的心情。
反衬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渲染

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作用】从旁着意叙述和描绘,以加强气氛,突出人物,深化主题。

白居易《琵琶行》(第二节)极尽笔墨之能事,通过对琵琶声及其富于变化的演奏的铺叙渲染,表现了音乐的高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春江月夜景色的渲染,流露出离愁,表达了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和对宇宙人生的探索。
 

 

烘托

 

 

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增强艺术效果。

▲以物烘托人。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以人烘托人。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以物烘托物。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侧面写出山的高险。
 

 

抑扬

欲扬先抑,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欲抑先扬,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作用】错落有致,摇曳生姿,曲折多澜,情趣动人。

“应怜履齿印苍苔,晓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
 

以小见大

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 ①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 “梅花落地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析】这是小景,风吹初开柳叶,一联想,东风骀荡,春意盎然的春天景色便浮现于眼前了。②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任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析】二乔命运是“小事”,但小事与东吴霸业有关,以二乔立意,从而反映三国之争大事。
 

 

 

用典

用语:点化前人语句。【作用】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杜甫《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览众山小”典出《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羡鱼”出自《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用事,使事,指的是对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引用。【作用】拓展诗词中的意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象征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梅花象征坚贞,兰花象征高洁,牡丹象征富贵,竹子象征气节,红豆象征相思,浮云象征游子,秋扇象征弃妇,子规象征悲愁。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赞(0) 打赏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基础知识 » 古诗词表现手法作用赏析

评论 抢沙发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非常感谢你的打赏,我们将继续提供更多优质内容,让我们一起创建更加美好的网络世界!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