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1.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年”,当时在密州任上。
2. 中秋:八月十五日,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拜月、团圆、吃月饼等习俗。苏轼此词上下阕,表达了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习俗。
3.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1.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恰是苏轼的“不惑之年”,当时在密州任上。
2. 中秋:八月十五日,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中秋节是汉人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有赏月、拜月、团圆、吃月饼等习俗。苏轼此词上下阕,表达了赏月、团圆两个主题,反映了宋人习俗。
3.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