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是否为了交代事件发生的环境?
雪下了一天一夜。眼睛能看到的地方,到处都压着厚厚的白雪,整个大地再也看不到另外一种杂色。尖利的风掠过僵硬的枝头,划出刺耳的风哨。
父亲捆扎好自己的打猎行头,向大山深处奔去。
显然,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是为了交代事件——父亲打猎,发生的环境。
二.作者是否为了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起因?
夕阳掠过深黛色的山岗,将最后一抹余晖,平铺在和平广场上。上好的天气,诱人的景象,吸引着一群又一群吃过饭的人们,来到这里。
一位年轻的母亲,搀扶着自己得了小儿麻癖症的女儿,沿着广场边上的林荫路,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着……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显然交代了母女两个搀扶着前行的时间、地点和原因。
三.作者是否为了渲染某种气氛,表达人物的某种心理、情感或心绪?
操场上,锦旗猎猎,看台上,鼓声隆隆,天空中,几十个硕大彩气球,牵扯着鲜红的标语,迎风招展。
大连第36中学24届田径运动大会开始了!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渲染大会热烈紧张的气氛,表现人物、兴奋的心情。
四.作者是否借助事物的某方面特征,借物喻人,塑造人物形象,赞美人的某种心灵、精神或品质?
雪,洁白的雪,在空中无声无息的飘落。
王小慧,像平常一样,提着水桶向孤寡老人王大妈的家中走去…….
第一段的景物描写,作者借助雪的洁白,以雪喻人,塑造了小姑娘王小慧的形象,赞美了她助人为乐的精神和纯洁的心灵。
五.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为下文某个故事情节的发生或发展做条件上的准备——做铺垫?
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海在远处娴静得像个睡熟了的孩子。
他抓起鱼竿,准备一展自己的钓技.
好天气,是下文钓鱼必备的条件,如果波涛汹涌,恶浪滔天,是不能钓鱼的。所以前面的景物描写就是在为下文钓鱼做铺垫。
六.作者是否借助景物的美好,正面烘托,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美好?
碧绿的草坪,画出一条优美的抛物线,起伏着向远处延伸。一条白色大理石铺成的甬路,蜿蜒着穿过一片片青翠欲滴的绿色,宛如江南的秀美的九曲桥。
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蹲在地上,用一双粉嫩的小手,捏住一把雪亮的铲刀,慢慢的将凝固在大理石上的泡泡糖残渣清理干净。
作者在前面将景物刻画得如此之美,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景物之美为正衬,突出小孩的灵魂之美。
七.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突出环境的恶劣,以环境反衬人物,突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一道闪电,划过漆黑的天宇,接着便是一个巨大的响雷。大雨倾盆而下,只一瞬间,地上便泥泞得举步维艰。
雷锋抱起孩子,用雨衣将孩子遮了个严严实实,毅然地踏上了风雨路。
第一段作者着重表现雨大、路滑,突出环境的恶劣,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雷锋的助人为乐精神。
八.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像断了线的珠子,噼噼啪啪的下起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仍没有停歇的意思。
李妈妈,望了望天,叹息了一生,抓起一把伞,向儿子的学校急急地奔去……
前面,作者描写雨景,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母亲给儿子送伞做铺垫,不下雨,就不会出现母亲送伞的情节。
九.作者是否借助景物描写,暗示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发展方向?
在电影里经常出现这样的镜头:乌云慢慢压上来,一轮明月迅速被掩埋。这样的景象我们一看到,就知道主人公的命运将向恶性发展,故事情节将产生巨大的转折。
这里的环境描写,作用就是暗示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
十.作者是否借助环境描写,映射社会?
鲁迅在写《狂人日记》时,开篇是这样写的——“夜。”
这就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描写,作者表面写自然之夜,实际借自然之夜的黑暗,表现当时社会的黑暗,把自然景观当作社会的影子来写,指桑骂槐,这种景物描写的作用就是——影射社会,突出社会的黑暗。
总结强调:任何一段环境描写,都不可能仅有以上十个方面中某一种作用,很多时候,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多个方面的,答题时要逐一考虑。
例如,前面讲的第四种类型时举的例子,其突出了作用是:借助雪的洁白,以雪喻人,塑造了小姑娘王小慧的形象,赞美了她助人为乐的精神和纯洁的心灵。但同时还有辅助作用:也交代了事件发生的环境,如果下文写小姑娘帮助老大娘扫雪,则又多了一个作用——为下文“扫雪”最铺垫,推动情节发展。
回答这个问题,要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具体内容,逐条分析,切忌只答一条,抛开其他。